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,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。改革开放30多年来,尽管我国始终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,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。近期股票市场的大幅震荡,已经用较为极端的形式证实了这一点。此时,我们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:是否需要救市?应当如何救市?改革开放会因此而放缓吗?

一、救市的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

政府是否需要救市,关键是要看市场波动是否触及到了救市底线。从理论上讲,当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时,无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,最后都会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枯竭和清偿力不足,因此,金融危机主要是流动性危机。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,当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政府需要救市。

但从目前情况看,我国股市波动的全局性影响有限。一是券商和银行基本情况良好,整体健康,运行正常,只要这两类与股市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能够保持稳定,股市风险向金融市场的传染路径就会被阻断。二是鉴于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超过60%,发行股票融资占比仅为4%左右,即使股市波动致使股票融资有所减少,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也是有限的。三是从目前情况看,股票市场下跌基本上还是个体事件。相比之下,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是债券市场,影响最大的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。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运行平稳,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健康。各方应当保持冷静和信心。

二、救市的原则是尊重市场规律、保护契约精神

政府救市应当尊重市场规律,保护契约精神,维护市场参与者的自由交易权,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出清市场、稳定预期。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基于自身的独立判断,入市还是离市,看跌还是看涨,买入还是卖出,都应当由投资者自行决策,以形成不同的市场预期。这是价格发现的机制,也是市场运行的逻辑。

资本市场波动是常态,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只涨不跌或者只跌不涨的市场。股票市场只要有交易进行,就表明有人看多,有人看空,有人买入,有人卖出。政府既要为看多的人提供融资工具,也要为看空的人提供融券机会,然后让市场自动寻找供求关系的平衡点。

中国企业成长和实体经济发展,既需要银行体系提供债权融资,也需要股市提供股权融资。要想使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,就必须相信市场、尊重市场、敬畏市场。尤其在市场不稳定时,政府的救助行动更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。

三、改革开放不能半途而废

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,每一次金融危机和市场动荡,都有可能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性或阻碍性影响。比如,1997-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、2007-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。政府救市固然重要,但比救市更重要的是坚定改革开放信念,加快改革开放步伐。一是加快国改革,建立产权清晰、权责明确、政企分开、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,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。二是减税,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,同时,改善企业盈利,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、鼓励创业创新。三是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,此次股市波动再一次表明,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。我们需要借此机会,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深省和反思,以克服监管缺陷、弥补监管漏洞、避免监管割据,重塑金融监管框架。

(此文写于201578,为作者个人学术看法,与供职单位无关)

0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宇

王宇

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

文章